Everen在听什么?
2025.11.07添加
专辑《Chopin: Piano Concertos Nos.1 & 2》
——Krystian Zimerman / 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

萧邦的两支钢琴协奏曲,最近几个月梦里都在听的音乐。不论是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还是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总共6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值得听。我总是不经意间会回想到这些乐句。
传统的古典音乐协奏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容深刻充满意义的”,另一种是“华丽而纯粹的”。萧邦的两支协奏曲均属于后者。这种从一而终的气质非常令人着迷。
最重要的是我和这两部作品有相同的情感流露,除了甜蜜、美好的梦,还有那惶恐的情绪占据了头脑,压迫得让人喘不过气……我对这部分也有着共鸣。
我听过不下10个版本,还是对这个版本爱不释手。很多人说这一版是最矫揉造作的萧邦,但我感觉很好地体现了“辉煌”、“留恋”、“恐惧”、“回忆”的情感。强烈推荐。
单曲《Luv (sic) Grand Finale Instrumentals》
——Nujabes

Nujabes 是我最喜欢的 Jazz Hitpop 音乐制作人。这首采样自 “Choro das Águas”,一首西语音乐,充满温柔与哀伤。
Nujabes 的音乐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时候完全听不出来采样原曲和最终成品的关系,需要仔细聆听才能甄别。
同时他的同一首作品有非常多的版本,可以品尝到多样的口味,对我这种音乐胃口好的人来说实在是盛宴。不过我更偏向纯器乐的版本。
这个网站搭建的时候,日日夜夜就是这些曲子在陪伴我。
单曲《Chopin: Berceuse In D Flat Op.57》

波利尼的演奏,非常柔和。我对比过他和傅聪的版本,实在是很难选择,最后还是更喜欢波利尼这一版。最深得我心的是——整个演奏非常地松弛。琴声把轻轻摇曳婴儿床的温柔在钢琴上再现了出来,每段变奏的演绎都很有特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孩童时期……
毫无疑问,这首大师的杰作让世界上其他的摇篮曲都略显黯然失色了。
即便是 Rockabye Baby 也不行!
单曲《Waltz for Debby》

20世纪美国超杰出的爵士钢琴家。这首曲子是为三岁的侄女Debby而作,最初是由几个简单的Riff发展而来。
整体基调也是更对我胃口的Cool jazz。尽管在“框架”之中,我却感觉到无尽的自由。
“星际牛仔”的配乐也对其有致敬,其中有一首曲子就叫做 “Waltz for Zizi”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对Bill Evens的致敬。
推荐!最适合下雨天听!
单曲 《Waltz, Op. 42, Two-four, in A-Flat》

萧邦圆舞曲。这首是萧邦所有Waltz里最华丽又难以演奏的一首,也是我最喜欢的圆舞曲。它充分地说明了“萧邦的圆舞曲是不能跳舞的”(快得根本没法起舞)。
但我喜欢这首曲子并非因为它“难”,而是因为它短短5分钟的时间里集合了很多各不相同、又令人拍案叫绝的段落,还能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其中使用的Hemiola(3对2)技巧,营造出来的2/4拍的感觉,简直是在音乐里使用魔法!
之前看一位播客兼 Youtuber—— Ben Laude 和钢琴家 Garrick Ohlsson 关于 Chopin Waltz 的采访,有一段让我记忆深刻——萧邦像一个扑克大师一样,他说“听,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主题”,所有人听后都很开心了。“你喜欢这个?”,他又说,“我还有这个,这个,还有这个……”
只有鲁宾斯坦的这版和一位中国的演奏家董菲菲的版本给我这种辉煌又华丽的感觉。不过我最喜欢的仍然是这一版。几乎有空就会听!
专辑 《Piano Collections FINAL FANTASY VII》

《最终幻想VII》的官方系列配乐。原版是由日本作曲家植松伸夫所写,后由浜口史郎与本田聖嗣改编录音成纯钢琴版本。
这张专辑可以说是王炸,每一首都是精品,错过任何一首都会让我觉得可惜。
其中“FF7 的主题”与“Aerith 的主题曲”遥相呼应,“片翼天使”又与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关系密切,"Tifa 的主题"中段的转3拍子又像是把人们带入跑马灯回忆的神来一笔……
这张专辑官方也做出了相应的钢琴曲谱,如果你是弹钢琴的人,那可有福了,因为这套音乐的编排丝毫不逊色于传统古典音乐,可以说是现代化流行音乐创作的典范。我第一次听到时,就迫不及待想要拥有这套曲谱了。强烈推荐!
单曲 《Piano Concerto In G, M. 83》
——王羽佳 / Tonhalle-Orchester Zürich / Lionel Bringuier

这张专辑包含了法国作曲家 Ravel (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著名的“左手钢琴协奏曲”。我个人大多数时候是只听G大调钢琴协奏曲。
三个乐章都非常好听。第一个乐章非常得纯粹又精致,我想,拉威尔这种纯净的协奏曲理念应该有沿袭自萧邦。第二个乐章用了重音错位的技巧,非常“现代”的写作手法,也堪称史上最令人心碎和动容的乐章之一。第三个乐章又回到了那种轻松的氛围里了。
第一次听的人可能会觉得听感很怪(甚至是难听)。我第一次了解到这首作品,是从日剧 《交响情人梦》 里了解到的,当时纳闷“他们怎么会一本正经地演奏这么难听的音乐?”。所以我完全理解很多第一次接触该作品的听众产生的感受。我自己也没想到,多年以后我对此爱不释手。
有很多人喜欢齐默尔曼和米凯兰杰利的版本,但我个人觉得他们的演奏都太过冷静(其实我想说“笨重”)。王羽佳的这一版兼具轻盈与力量,整体听感非常流畅,是我最喜欢的版本(有时候听她弹琴,会不可救药地爱上她)。另外一位中国钢琴家安宁的版本也非常不错。
拉威尔必听曲目!
单曲 《You'll Never Stand Alone》

美国之声惠特尼休斯顿,她的声音极具穿透力与感染力,我已经记不起听她的歌声落了几次泪。很多今天的乐迷不一定熟知Whitney,但绝大多数人一定听过那首火遍全球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
“I will always love you” 是 Whitney 在电影 《保镖》 (The Bodyguard)中的配乐,在该电影中 Whitney 也和 Henry Cavill(亨利·卡维尔)的超人的爸爸谈起了恋爱。(演员为Kevin·Michael·Costner)
跑题了,事实上Whitney的很多专辑都非常好听。“You'll never stand alone” 出自专辑《My Love Is Your Love》,但这张专辑只有几首是我喜爱的,其中最爱的就是这首。
本曲中用Whitney极具辨识度的嗓音设计了双声部对位,整体的情绪起伏是一路向上的。Whitney的处理也非常令人惊喜,几乎每个片段的结尾都有做漂亮的铺垫。让人感叹人声的上限竟然如此高的同时,也地榨出了少年的泪。
专辑 《Chopin: Nocturnes - Sony Classical Originals》

萧邦夜曲集,也是我迄今为止的人生中,重播次数最多的一张专辑。
鲁宾斯坦的演奏哲学是“克制”,这也完全符合我对萧邦音乐的理念。萧邦绝对不是那种“滥情”的忧郁作曲家,而是一位精神健全的音乐巨匠,这一版的演奏就非常克制,很好地凸出了“夜”的主题。(而不是“网易云的夜”)
并且混音技术也非常好,让我都不禁感慨这版的后期制作,是怎么把上世纪的录音处理得此精良。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让这张专辑最终的成品几乎成了夜曲的模范演奏!
也有一部分人不喜欢鲁宾斯坦“木头般”的音色。但我真的去听了他们推荐的版本之后,始终喜欢不起来。因为真正的评价,是来源于感知的综合评分而不是局部评分。其他很多版要么就是混音太烂,要么就是对萧邦音乐有谬误……
偶尔我也会听傅聪、Maurizio Pollini、Maria·Joao·Pires的版本,整体质量也非常高,推荐。
但总的来说,这张专辑中Op.9 No.2、Op.27 No.2、Op48 No.1、Op.62 No.1……这几首曲子,我始终认为鲁宾斯坦的演奏,对我个人的品味来说,是无可超越的。其他每一首也极其优美。 我心中地位超级高的一张专辑,强烈推荐。
单曲 《Blue》
——山根麻以

星际牛仔原声带配乐,这首属于《COWBOY BEBOP Original Soundtrack 3 BLUE(动画《星际牛仔》原声带 Vol.3)》这张专辑。本应该按专辑推荐的,但是里面有很多首曲子都值得单独拿出来说,所以分开来推荐。
“Blue”是整个动漫的最终回ED,也可以作为这张专辑的“主题曲”。
前奏是女声的吟唱,缓缓地带出了那随性舒展的电吉他,随后山根麻以标志性的烟嗓作为故事的开始。整个设计像是一个浪子在自己的临终时刻,以微笑释怀面对自己的过去。这让我想到了电影《银翼杀手1982》罗伊最后雨中的泪水……
到了中段钟声一次又一次地响起,在不知不觉中,背景的女声吟唱又再次回归……在原剧中,最后镜头不断地上升,那天空的“Blue”变得越来越深邃,直到银河。伴着这首音乐,我无法用任何言语形容这样的体验带给我的震撼。
即便脱离原剧,我也经常单独把这首曲子拿出来反复地听,因为这是——灵魂的救赎。
专辑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I(巴赫:平均律第一卷)》

这套曲子想必不用过多介绍。钢琴史上的旧约——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其中每个调分别有两个体裁,前奏曲与赋格,每个体裁大小调各一首,所以整张专辑一共48首。可以说是每个古典乐迷绕不过的一套音乐。
这次,波利尼换上了年迈版新皮肤,琴声和年轻时的演奏也不太一样。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沉着冷静的,很好地凸出了巴赫音乐的“神性”。
并且这一版的演奏几乎没有瑕疵,波利尼的稳定也让人忽略他的技术给音乐的增色,就像是“巴赫的音乐就该是这样”。最深得我心的便是这套专辑的后期处理非常好,几乎没有太多的混响,并且琴声也是来自状态极好的施坦威,更加给巴赫的音乐添上了一层“庄重肃穆”的光环。
尤其对于钢琴学子,这套专辑可谓是模范。强烈推荐!
单曲 《紫陽花》
——GIN

GIN是我最喜爱的日本吉他指弹演奏者。这种喜爱程度甚至一度超过了押尾光太郎和岸部真明。GIN的琴声清远悠扬,几乎就是我最喜爱的音乐类型的典范。
这首单曲属于《MaHaLo》这张专辑,其中最著名的《願桜》曾经也是我入坑指弹的曲目。我觉得这张专辑整体气质都非常接近,每一首都值得拿出来听。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紫陽花》。我经常听着这琴声,看着这张仿佛具有魔力的专辑封面,一连几个小时地发呆……不论是视觉上或是听觉上,他都把我带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话般的世界里,在那里连时间都凝结了,只剩下无限的温暖。
十年前我就在听这张专辑,至今也要偶尔翻出来听。推荐!
单曲 《Polonaise-Fantaisie in A-Flat Major, Op. 61 (Remastered)》
——傅聪

幻想波兰舞曲,萧邦的晚期作品。很多人不喜欢这首曲子。甚至在这首作品首次发表时,钢琴家弗朗茨·李斯特也对此嗤之以鼻,但是在李斯特晚年时也承认“自己对op.61产生了严重的误判,现在我很喜欢这首作品”。可以说这首代表了萧邦对自己祖国无限的憧憬。
我初次听也感到一头雾水,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也越来越喜欢。
现在每次听到时,我脑海里总是浮现波光鳞寻的海面,海风轻轻地拂过面颊,却又带着无限的无可奈何,仍然要昂起胸膛面对未来……(我很喜欢全曲极度悲伤的基调,却用强有力光明的coda作为结束的处理)
我听过太多的版本。马里齐奥·波利尼太过干净的演奏(这首曲子不需要过于干净)让我喜欢不起来,偶尔会听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的版本(但他的版本处理很与众不同),有段时间一直在听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的版本,甚至一度认为这是最深得我心的。
直到听了傅聪的版本,他的演奏让我感到,音符是直接击中我的灵魂而不是耳朵。听过引子之后我就立马决定要收藏了。后来成为我心中最好的一版。
我很少因为音乐产生强烈的画面感,但这首是其中之一。
单曲 《Nighttime》
——Re:plus

另一位我超级爱的 jazz hipop 音乐制作人。
他的音乐制作非常精良,其中创造出的梦幻的世界,常常让我联想到“梦核”这个词。
思来想去,还是认为这首让我流过许多次泪的 Nighttime 最能代表我对于 re:plus 的喜爱。
曲子以十分规整的鼓点作为开场(变换的 Ghostnote 也为音乐做了点缀),却让第二个入场的乐器——钢琴,以断奏和切分作为插入,打破了原本墨守成规的感觉。不断循环的主题仿佛像船锚一样给整个夜晚顶下了静谧美好的中心基调。后续加入的女声吟唱几乎全是反射声(混响),仿佛是梦境中天使呢喃的残响。每段变奏也极其甜美,让人忘却所处的时空……
即便听了10000遍,那种梦幻的回忆也不减当年。
单曲 《Nocturne No.16 In E Flat, Op.55 No.2》

这首夜曲被命名在降E大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夜曲集中的另一首世界名曲——Op.9 No.2。但不论是音乐设计,或者萧邦对于夜曲的理解,都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首是晚期作品)
整个前段调性非常模糊,我完全感受到了那种无助彷徨的灵魂,在键盘上游动。到了中段发展为船歌,两个声部靠的非常近,像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迎来的小高潮两个声部以完全相反的音型交替出现,让我感受到强烈的纠结和痛苦……而尾段的3对4,3对5,又为整首曲子画下了温暖动人的句号。
如果说,鲁宾斯坦所演绎的夜曲是清香的古茶,那么皮尔斯的版本就是醇浓的烈酒。整体的处理非常的大胆,并且这张专辑的录音声场较为开阔,混响也更多,更迎合了曲子神秘又孤寂的氛围。
我心目中地位极高的一首夜曲,同时是我最爱的版本。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