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写
日记
最近整理杂物间,发现了小时候的日记本,那时候的日记格式普遍是:
标题
日期:xxxx年x月xx日 星期x 天气:xx
(内容)
这引发了我最近的一些思考——为什么要写“日记”呢?我是指“为什么要把文章,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与之对比,在今天,我已经习惯写博客(Blog)。以“话题”的方式写文章,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像日记一样,记录自己每天的行踪。
如果以日记的形式写作,大概率会得到:
日记第1757篇
2025年6月4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早上起床很晚。
起床后快速洗漱之后,我坐到了钢琴面前,弹了几个小时。
感觉无聊之后,我开始打游戏。
玩了几个小时,我感觉累了,于是开始看互联网媒体的视频。
快递站大概8点就关门了,所以我赶在7点半的时候出门拿了快递。
晚上的我又开始和钢琴搏斗。
深夜,我已经过度疲惫了。躺在床上刷了会手机。
最后因为太困睡着了。
真是充实的一天。
老实说,这种日记非常无聊,也没有叫人看下去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经历放在别人身上也完全成立。
假如20年后回看这篇文章,我只会感到陌生。因为我根本不记得这一天具体做了什么,而这些事也很可能也是不重要的。我们总不能日复一日地写日记,仅仅是为了以此铭记众多文字中有趣的那几天吧。
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是无聊的,但他们的灵魂可以很有趣。
例如我本人,就有着极其无聊的生活。整年里也很少能出门旅游几次,几乎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我每天在做的事,除了我自己,也许只有耶稣知道(但是上帝死了)。
博客
可是,如果我以“博客”的形式写作。那么同样地2025年6月4日,也许:
-
练琴时找到了最喜欢的萧邦圆舞曲(没错说的就是降A大调圆舞曲(Op.42)!)。然后我也许可以把自己的“伟大发现”记录下来,向别人推荐安利这套神作。
-
或者是打游戏的时候,和朋友探讨了“关于俄乌战争的走向”。这引发我的思考,于是我决定写一篇痛斥战争的文章,同时表达自己当下的政治观点。
-
再或者是晚上拿快递的时候,我看到了外面的小孩子在用手机打游戏。想到了自己在同样的年纪完全没有手机,于是开始思考“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然后感慨自己的童年是多么贫穷又幸福。我要写一篇对比过去的文章!
如果以博客的形式写作,在20年后,我仍可以知道20年前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哪怕年轻时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也会成为未来的自己“来时的路”。并且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服务自己,对于他人来说也更有意义。
不能忘记
我还记得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同柏瑞尔·马卡姆偶然的一次相遇,他们畅谈过后。圣埃克絮佩里对她说:“你何不尝试写作呢?这些事情值得记录,你应该把他们写下来!”
她也是这样想的。于是我就有幸可以快乐地读到 《夜航西飞》 啦。因为有了这本书,我才能在夜里去到非洲旅行,在帐篷里躲避狮子,为飞机燃料见底而发愁……
我也有真正重要的东西……那是属于构成我的一部分。
我不希望忘记我曾经是怎么看待“勇气”的。
也不想忘掉小时候因为学校的喇叭声音太大,导致我没办法好好休息。于是我每天睡觉之前都期待某个恶贼偷偷带着小锤子,把所有喇叭都敲掉的夜晚。
我不想忘记小时候听楼上哥哥弹的难听音乐,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哈农”。
我不能忘记游戏公司承诺的“一次购买,永久游玩”,可是他们却永久地关闭了服务器……
记忆与想象
即便这些内容,并不那么“务实”。但是他们都是我真正思考过的问题,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事情,比盘古开天辟地还要重要。所以他们值得我写。
因为思绪是转瞬即逝的。重要的想法被忘记了,就找不回来了。
我始终认为,组成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记忆”。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很高的高度,我可以换一副身躯,我仍认为我是我自己。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忘记自己所有的经历,那我也就不再是我了。
想象力也同样重要。
当我身处钢琴前时,我面对的不是一台黑白机器,而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要是每天仅仅和无聊的机器打交道,那么我应该早已经逃走了。
像是电影 《海上钢琴师》 中的1900,他从没下过邮轮,却可以准确地描绘出新奥尔良的冬天。他的思绪每日都在旅行,火山的旁边、某个国家内陆的火车上、伦敦的市中心……
当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产生了强烈地共鸣,因为我也是个旅行者。这些旅行的日子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生活。
带着记忆和想象力,我可以遨游全世界。
要是哪一天我不再好奇“如果我有一条龙,那么它应该是什么颜色?”,那么我真的就死掉了。我想要记住那些我好奇过的问题。
我不愿意因为人的局限性(也就是“遗忘”),扼杀掉我的自我。
所以,我必须写,不停地写。
我要记住我自己。
我要我的思绪、我的灵魂永恒。
2025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