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和业余
概念
我总是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听到人们讨论“专业”和“业余”,但是这些讨论无不例外地让我觉得厌烦。
因为这个概念本来是用来快速了解一个人的“谋生手段”是什么。
可今天大多的人都在曲解它的本身含义,并且赋予其多余的意义,这些意义往往没有任何价值。(譬如水平的高低,投入的多少……)
在我看来,这两个名词都是缩写词。
“专业”指的应该是“专以为业”,其含义是“专门以……作为行业”。
“业余”指的应该是“业外之余”,其含义是“本职行业外的其他剩余”。
一个专业的人,也可能水平不佳,甚至是拙劣。一个业余的人,也可能技艺高超,无与伦比。
类比
所以用“专业与否”来衡量一个人的水平,本身就是非常荒诞的事情。但是我看到今天的人都在这么做。举个例子:
-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勤奋刻苦,天资优异,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从本科一直读到硕士、博士……
-
另一个人从小学习绘画,对美术、雕塑等行业均有浓烈的兴趣,同样才华横溢,打磨艺术长达数十年……
前者的知识面未必见得比后者更高。
那个能进入科班学习的人,我们可以说他基于那个具体的教育体系下(但这个教育体系并不完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个成就是常人惊叹的,也是世俗价值观体系下的高度评价。
而那个非科班出身的人,脱离了传统教育的桎梏,自由地探索艺术世界。如果这个人可以得到系统性的学习,并且将知识有规模地整合,甚至可能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就像历史上的莱昂纳多·达芬奇,按今天的标准,就是“非科班”的艺术家。
也就是说,从来都不存在只有在特定地方才能学到的知识,因为这并不是国防科技之类的常人难以企及的领域。
即便有一部分内容是只有特定环境可以学习到的,我们也要问问自己“这个东西非学不可吗?”。
就像是有的音乐学校仍在教授“传统理论”,有的学校在教授“新里曼理论”,但我们无法简单用“对与错”去评价。
外因
事实上,这种专业与否的划分,内在其实本质并无区别,唯一的差异也只是外部环境不同。而这种客观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人为创造。
那个科班学习的人,他所用的画笔、教材、他的所到之处、所使用过的语言,全部是那个非科班的人同样可以感受的。
尤其是2025的今天,科技足够发达,互联网知识也非常丰富。两者的外因差距变得越来越小。
当然,也仍有一部分细节不同,譬如:
-
是早晨醒过来看到空荡荡的屋子,还是热情的室友。
-
是和同学一起探索艺术,还是独自挑灯夜读。
-
是有人点亮灯塔照亮其前行,还是身背火把在黑夜里攀登。
但是不论选择哪一个,最重要的都是“建立认知”。当一个人认知足够丰富的时候,做出某一种选择的同时,其实在大脑里也体验过其他选择的生活了。这时候,专业和业余就没有任何区别。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即便按照世俗的观念,我们用这种标准给人划分“区别”,也是毫无意义的。譬如:
-
如果我们是甲方,希望找到“专业”的人来处理自己的需求,那么如果对方没有真才实学和足够高的水平,那么即便他拿出三十五个博士学位的证书 1,也没有人会选择他。
-
如果是作为锦上添花或者言语苍白的找补,那么即便贴上了这种标签也不能改变事实。就像是:精彩的演奏,不需要评论“专业”也一样精彩;糟糕的演奏,即便为其找补“不是专业演奏的”,也改变不了别人的嫌弃。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专注于事物本身。
当我们的精力都放在事情本身上面,我们的效率也会更高。此时也更容易把事情做好。
这无关专业与否。
而那些喜欢用“专业”和“业余”这种空洞的词来给人贴标签的人,即便再过一万年,也休想触碰其背后的本质。
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