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土壤
封闭
其实,我的身边没有人真正喜爱音乐。
我的家人总是让我“弹一首完整的曲子”给他们听。可当我真的坐在的钢琴前,为他们演奏的时,他们却只关注自己的手机,根本不在乎音乐。
我的朋友们偶尔会和我讨论我喜欢的陶喆,偶尔也有人会和我分享周杰伦。但是几乎没有人会和我讨论皇后乐队,也没有人同我一样喜欢 Baby face ,更别说 Bill Evens 或者菅野洋子了。
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人喜欢古典音乐。即便我向他们安利贝多芬第九交响曲(Op.125),或者萧邦降E大调圆舞曲(Op.18),这些更易于接受的“世界名曲”,也很难让他们感到兴奋。
这一度导致我根本不敢当众听萧邦升C小调谐谑曲(Op.38)。因为这种行为在女孩子眼里,会被当作几乎等同于使用 Arch linux 系统的人。我可不想失去未来30年的择偶权。
不论是最优秀的演绎,或者是感动我无数次的音乐,他们听过之后,从没有任何人激动地握着我的双手,问我“这究竟是什么曲子?太美妙了!”。
这在过去的时代,是十分普遍的。
可是现如今,没有。
一次也没有。
现实
我总是在问自己: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音乐呢?为什么只有我喜欢音乐呢?为什么上天把这份灵感赋予我,却又我直面自己的孤独和渺小呢?
我成了全天下唯一喜爱音乐的孤独孩子。
我不断地观察、思考,想要探究其中缘由。
-
今天的我们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一栋居民楼可以有30层那么多。同时,国标规定的楼板厚度不小于80mm,有太多开发商只按最低标准去建造。事实上我觉得最低标准200mm都不为过。在这种环境下,音乐必然会成为扰民的代表。
-
艺术行业并不像建筑、医疗、交通、教育……这些行业带有明确目的,或“意义”的行业。大部分时候,艺术是盲目的,像和是材料、理论物理、生物……这些行业一样,即——许多人究其一生也很难取得成果。可是今天的许多人受限于教育水平与更封闭的思想,音乐成了“学了没有用的东西”。
-
似乎今天的学校对待艺术也十分糟糕。音乐课美术课成了集体“扮家家酒”,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几个月见不到音乐美术老师。艺术和体育完全被边缘化,报考相关专业的学生往往是最差的学生。然后大家就理所应当地认为“正经学科不行的人才会去学艺术”。
反思
-
当我们欣然接受住在30层的“鸽子笼”里,摒弃掉自我时,我们就失去了以个体视角去体验人生的机会。至少我宁可住在乡下,也不愿住在每一层的户型都一模一样的监狱里。即便处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没有选择,仍然可以使用电钢琴戴耳机解决扰民问题。并且最讽刺是——学习音乐产生的噪音早已被钉在耻辱柱上,但是那些妨碍音乐的噪音,却无人在意。
-
总有人认为艺术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世界上第一块砖被造出来的时候,这块砖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砖不能吃,捕猎也没有长矛好用,睡觉的时候更不能盖在身上。但是我们把砖垒起来,让它变成坚固的房子时,他就有了意义。走到这一步,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难道面对一幢漂亮的房屋时,我们应该认为最底层的砖没有意义吗?如果世界上再没有人探究物理,没有人了解艺术,没有人钻研哲学,这该会是个多么乏味又黑暗的世界啊。而这些恰恰是人类文化的根基。
-
如果从小在学校这样的教育熏陶下长大,我们怎么能指望这个人对艺术仍有所信念?这样的人又会怎样向世界传递自己的价值观?究其原因,根本就是最基本的教育观念就错了。如果把赚钱与否,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那有相当多的行业面临更多的考验,他们的就业环境更加恶劣(譬如考古、金融、水利、母猪的产后护理……)。并且,恰恰相反,如果一个人因为不够聪明而选择艺术,反而是最不明智的。因为这是一个庸才难以掌握门道的领域。
永不屈服
上述的例子数不胜数。
不论我们以何种宁静的心态对其置若罔闻,那些外界坏透了的思想仍然在那里,它们就像蚊虫一样不断地叮咬人们。
所以每当热情被浇灭的时候,我仍会感到一丝失落。因为没有人能忽视外界的反馈对自我造成的影响。有时候我也怀疑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但每次怀疑只让我更加坚定。
我永远不会放弃音乐。
直到后来,没有人可以再撼动我的观念。我不再和身边的朋友谈论音乐、也不再为他们演奏(像是萧邦一样!)、也不再和别人分享音乐。因为归根结底,大多数人的内心,打从一开始,就把艺术拒之门外了。
他们坐在我面前,但并不是我的听众。
而我尊重每个人的自我,所以我并不想“纠正”别人。我们也始终无法用相同的语言沟通。所以我在这里写下了这些文字,仅献给那些热爱艺术与生活的人。
我们总是面临这样的考验。即便丝毫无法改变世界,但我就是一点也不愿意妥协。
就算音乐的土壤坏掉,我也要在石头缝里生根发芽。
这个糟糕透顶的人类社会像钢铁洪流一样,裹挟着我们前进。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抓住命运的帆,让音乐的船得以航行。
2025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