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三十九岁

· 阅读需 4 分钟

有时候,我会好奇自己去世后的世界长什么样。

其实,所有的哲学都在探讨一件事,即——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

看到过有人说,自己家乡的老人,到了90岁,生前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哎……还没活够”。

看到这样的故事,我非常非常害怕……

但我根本不怕死。死亡一点也不可怖!

我害怕的是,将来有一天自己老了,会变成他们那样。

我想,一定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留下了许多碌碌无为的遗憾,才会如此眷恋这个世界。

视角

不过我自己的看法在常人眼中,就十分古怪了。

生命的意义在于宽度,而不是长度

这句看似有些“鸡汤”的话,却让我感同身受。

许多时候,我宁可变成绚烂的烟火,短暂燃烧过后归于尘埃。也不愿意头顶长出蘑菇,每天靠1000L的WD-40(除锈剂)度日。

而我观念的古怪之处,就是——默认自己39岁就会直接去世(前提是我能幸运地活到39岁)。

因为,如果默认自己只能活到39岁,那么我会衡量我已经度过的日子,和我所剩不多的时间

我会想,“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就看不到更远处的风光了”

所以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反思“今年取得了什么进展?”、“这个月有没有做到规划?”、“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否没有区别?”……

并且,如果我平安地抵达了39岁,我可以把往后的日子当作是一种馈赠。每多活一天,都是赚到。

好处

这种想法既给了我相当多的动力,也着实有效地帮助我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

同时我观察到,许多和我年纪相仿的人,甚至远比我年长的人,常常会忽略掉这个简单的真理——我们只能活一次,所以每个阶段,每分每秒都是独一无二又弥足珍贵的

这种珍贵,并非是那种“恨不得1个小时做30件事情”的匆忙。而是——珍惜现在,用心感受当下的时间

像是:

  • 吃饭的时候,就要好好品尝它的味道。
  • 听音乐的时候,就要集中注意去听。
  • 看电影的时候,就要跟随剧情的发展而去思考。
  • 逛街的时候,就要多看看周边的景色,街边的招牌,树上的蚂蚁……

甚至许多时候,偶尔有点“仪式感”对于体验生活也是很好的

因为我的“39岁理论”,我也成为了相当快乐幸福的人。

我总是不愿意轻易把时间拿来“杀掉”(不要“ Kill some time ”,要“ Have a good time ”),所以我对于自己在做的事情,总是不愿意敷衍了事,浅尝辄止。

就算是那些困难的事,我也把他们标记为 “TBD”(待定)

不知不觉中,我自己都感慨“自己居然知道这么多事情”。(自恋,一点点)

所以,其实我已经经历过许许多多的90岁了,我有过很多个不一样的人生版本(阅读也是我体验其他人生的重要手段)。

平静

如果我很不幸,活到了90岁,我会感到十分苦恼。

因为我不想别人围坐在我的病床前,泪眼婆娑,那会让我掉眼泪。

我不想照镜子的时候看到自己形容枯槁的样子,面对自己老去的面容(写下这些文字的今天,我打扮得很帅)。

我不想让别人处理自己的大小便失禁,给别人添些麻烦……

如果我一定要死掉,那么我要死在路上,死在我的钢琴前,死在温和的良夜。

要是能感知到“那个时刻”的来临,我要离所有人都远远的。我会和大树融为一体,让微生物吃掉我的肉体,思绪化作一缕青烟。(像是猫猫狗狗一样!)

那会是我的幸福。

引用

nd verloren sei uns der Tag, wo nicht ein Mal getanzt wurde. ——Friedrich·Nietzsche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弗雷德里希·尼采

2025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