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发表半成品
我认识的一些朋友总是在着急发表自己音乐方面的半成品。
没有做到自己力所能及最好的作品,也是半成品。
要我说,他们毁了自己的未来。
当然,我并不是说希望他们停止创作。而是不希望他们过早地展现自己。
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习惯把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急不可耐地分享给他人。尤其是上传至互联网,以为这样做没什么不好。让我们看看这样做会发生什么。
反馈
第一种情况,当我们没有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的时候,一旦面对真正懂行的人,就会得到负面反馈。他们会精准地指出作品中有缺陷的地方,对作品给出较低的评价。
第二种情况,少部分人完全不懂得其中的门道,于是附和道“真杰出啊!”、“真好!”、“真厉害!”、“伟大的作品!”、“Bravo!”、“多么优雅”……
第三种情况,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者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再或者是他们之间有利益瓜葛……总之,他们不愿意用伤人的话刺痛作者。有的人选择置若罔闻,有的人选择奉上违心的夸赞。
我们分别对这三种情况做出分析:
-
如果将作品发表到社交媒体,受到了严厉地批评,这会非常打击自信心与动力,让自己失去表达的欲望,即便这种批评是客观正确的,但仍然让人沮丧。
-
如果有人盲目地吹嘘自己的作品,追捧这些糟糕的作品,这会让人看不清自我。不够聪明的人,会逐渐被捧到不属于自己的高度,也许最终会摔的很惨;而聪明谦虚一点的人,会意识到这是骗局,然后那些正面的评价便再也不能激励自己。相反,这些赞美还会让人感到被“误解”,因为作出评价的人要么是品味很烂,要么是在说谎恭维。
-
如果有人不愿意说难听的话,那么这种结果是人为酿造的。这等于在逼着朋友、家人、善良的人做出道德抉择。他们需要靠说谎、视而不见,来维护创作者的尊严。但是,为什么要去拷问别人的良心呢?
这三种情况在今天是常态,因为大部分人的作品都做不到“完成”,更别提让人鉴赏了。
诡辩
有的人每天把自己练琴的视频录下来,上传至社交媒体。当被人批评时,有的人会说:“这是在记录生活。”
要我说,把自己的作品录制下来,保存到硬盘里,这才是真正的“记录”。把视频托管到一个自己无法真正掌控的平台,这是愚蠢的“记录”。
或者有人说“我这是在分享生活”。
可是,拜托,没有人想了解你的生活。你可以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分享给那些愿意了解你的人。
或者当作品被人质疑其价值的时候,有的人说:“把自己展现出来,可以听到外界的反馈,自己可以参考这些反馈进行学习。”
可是,当作品被上传至社交媒体后,大部分观众都不是专业的人。他们很可能抱着“找乐子”的心态在围观。而我绝对有理由怀疑,这类群体占总观众的80%以上(这是个保守估计)。让一群“门外汉”对自己的作品起哄,可他们的评价本身就不具备参考意义。
认知
彼得·柴可夫斯基创作完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的时候,首先分享给了自己的好友尼古拉·鲁宾斯坦,但从他那碰了壁,作品被贬得一无是处。作曲家也没有“尼古拉不理解,所以我要认真考虑要不要发表”。他毅然决定发表,最终音乐还是取得了成功,成为今天最知名的钢琴协奏曲之一。
连在音乐界如此德高望重“专业人士”的评价,都没办法撼动作曲家本人的想法,更何况那些“找乐子”的人呢?
我也从来没听说过,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完第三号钢琴协奏曲的时候,需要询问别人“抱歉先生,请您听一听,这是一首杰作吗?”
事实上,如果真的有在这个领域好好学习。那么一个作品是好还是坏,当完成的那一刻,创作者就绝对清楚了。不需要任何外界的评价。
如果自己都不知道算不算好,那客观上,大概率是糟糕的作品了。
只有你的老师,有义务看到你的未完成品。
失去未来
并且,这些糟糕的作品,会被人记住。
他们会记得这个人曾经有这一段时光,水平不佳;也会猜测这种糟糕的表现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这个人的未来;更会对这个人修正改进的可能持保留态度。
当大家回想起这个人的时候,第一联想的是“糟糕的”,那就很难再改变别人的观念了。
毕竟弹错的音比弹对的音更容易让人记住。
而当这些作品被指责时,创作者没有任何反驳的理由。
如果选择回怼,那么就是强词夺理,颠倒黑白。
如果选择沉默、回避,那么就是默许了别人否定自己。
更可怕的是当一个人潜意识里,同意了别人的看法“自己是个蹩脚货”、“自己一事无成”、“自己不是干这个的料”……那么距离自己真的变成这样的人,也就不远了。
本质,是让别人伤害自己的自尊。
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不发表这些作品的话。
全力以赴
我完全理解许多人为什么总是想把这些不够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样的心理,就好像是小孩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夸赞自己的进步一样。
可是这个世界不像爸爸妈妈那样温和,其他人也并不真正爱你。
如果不断地进步,直到自己无法做得再好,然后再发表出来。我相信任何人,当做到全力以赴的时候,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并且这个时候,外界的声音才更有参考意义。
我始终相信,十年磨一剑。
今天的时代,不缺优秀的作品。缺乏的是将优秀的作品挖掘出来的机会。
如果生活中,互联网上都充斥着糟糕的作品,大家更容易接触到这些“半成品”,那么大家的口味都会慢慢变差。时间一久,真正优秀的作品就会被埋在垃圾堆里。
慢慢地,即便糟糕的创作者,有幸产出优秀的作品,也不再会被人追捧。
人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我也想说——氨气可盖千里香。
2025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