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讨厌性价比

· 阅读需 5 分钟

反感

当我的朋友们和我讨论购物的性价比时,我总是直觉上非常反感

当我还年轻时,我恰恰是最热爱性价比的。因为我过去常常自己组装电脑,我们管自己叫做“垃圾佬”,这个群体往往是最注重性价比的。

可如今的我,有时候在拼多多买“白色纯棉大T恤”,才30元一件。有时候又仅仅为了一件莫兰迪蓝衬衫而花掉400元。

我毫不在乎。

我也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隐性成本

举个例子:假如这里有几双鞋子,外观品质性能全部相同。(只是一个假设)

鞋子价格耐久性价比(耐久/价格)
鞋子A1元1小时1
鞋子B24元24小时1
鞋子C120元5天1
鞋子D720元30天1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鞋子C或者鞋子D,偶尔会有人选择鞋子B,但应该几乎没人会选择鞋子A。

即便他们的性价比是完全相同的

自尊

· 阅读需 6 分钟

心理暗示

前几天心血来潮,看了一部马修·麦康纳主演的电影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Dallas buyer club)。

片中的主人公很没素质(像 Daryl Dixon[^1] !)。不过即便他在得知自己患上“艾滋”之后,也没有放弃过求生,展现了强大的求生本能。深夜在回家时遇到了房东锁门,他也毫不客气地掏出了枪,把门锁打了个稀烂,并且靠大声咒骂来维护自己的尊严。(锁门事件时他还没搬走)

我触动很深。因为我也经历过黑暗的日子,所以我知道那种歇斯底里的感觉。有时候我感觉电影里的人就是我自己。 图片

马修·麦康纳本人,就有着和电影里相似的气质。在生活中,他从不允许别人否定自己,也绝不相信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不到。(出自其自传《Greenlights》)

因为这本质是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一个人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无法成功,那么这个人就会接受“失败”的自己,从而放弃全力以赴

音乐土壤

· 阅读需 6 分钟

封闭

其实,我的身边没有人真正喜爱音乐。

我的家人总是让我“弹一首完整的曲子”给他们听。可当我真的坐在的钢琴前,为他们演奏的时,他们却只关注自己的手机,根本不在乎音乐。

我的朋友们偶尔会和我讨论我喜欢的陶喆,偶尔也有人会和我分享周杰伦。但是几乎没有人会和我讨论皇后乐队,也没有人同我一样喜欢 Baby face ,更别说 Bill Evens 或者菅野洋子了。

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人喜欢古典音乐。即便我向他们安利贝多芬第九交响曲(Op.125),或者萧邦降E大调圆舞曲(Op.18),这些更易于接受的“世界名曲”,也很难让他们感到兴奋。

这一度导致我根本不敢当众听萧邦升C小调谐谑曲(Op.38)。因为这种行为在女孩子眼里,会被当作几乎等同于使用 Arch linux 系统的人。我可不想失去未来30年的择偶权。

不论是最优秀的演绎,或者是感动我无数次的音乐,他们听过之后,从没有任何人激动地握着我的双手,问我“这究竟是什么曲子?太美妙了!”。

这在过去的时代,是十分普遍的。

可是现如今,没有。

一次也没有。

何为素质

· 阅读需 4 分钟

我们如何定义“素质”?

故事一

学生时代,有一天,我在学校的走廊,看到了办公室里的老师在体罚学生。我好奇地问了其他同学原因,结果仅仅是他们没有拉上衣服的拉链。

“真傻X”我说。

这时候,一个我不认识的老师走了过来,大声呵斥道:“你素质呢!”

于是我也加入了被体罚的队伍。

那时我喜欢上一部美剧 《行尸走肉》。我最喜欢的角色是由诺曼·瑞杜斯饰演的达里尔——一个满口脏话,邋里邋遢的混混形象。

时至今日,我也喜欢这个角色。我也常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好感。

我想,是因为他不卫生的生活习惯,本质上是不拘小节,因为他为了保护同伴,不得不和危险作伴,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即便是末世来临之前,他也和哥哥四处漂泊,干着民工的活来谋生。即便他总是“damn”、“bullshit”、“fuck”,也完全不让人反感。

我应该是被影响了。

死亡

· 阅读需 4 分钟

失眠

最近难得放下手里所有的事情,被朋友邀约聚餐。

可是成年人真是很无趣。

聚餐的时间很久,有足足一个世纪。我听了很多没有意义的内容和抱怨。他在把我也变成浮躁焦虑的人。

我辗转难眠,我一直回想着这些。因为我根本不认可他的价值观。

如果我反驳他,试图纠正他,就会显得我像个呆子,最后会演变成互相攻击。如果我静静地听着,我会因为高血压猝死。

解答他的困惑的钥匙就在书本里,都是今天只需要花很便宜的价格就能买到的书。可是那些书,无人问津。他们真傻。

作为朋友的我,不得不承受一部分他的苦难。

这种痛苦就像是被毒蛇咬了心脏。

与人相处只是在消耗自己。这本是我已经习惯的事情。

只是这一次,我太累了。

停止发表半成品

· 阅读需 6 分钟

我认识的一些朋友总是在着急发表自己音乐方面的半成品。

没有做到自己力所能及最好的作品,也是半成品

要我说,他们毁了自己的未来。

当然,我并不是说希望他们停止创作。而是不希望他们过早地展现自己。

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习惯把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急不可耐地分享给他人。尤其是上传至互联网,以为这样做没什么不好。让我们看看这样做会发生什么。

反馈

第一种情况,当我们没有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的时候,一旦面对真正懂行的人,就会得到负面反馈。他们会精准地指出作品中有缺陷的地方,对作品给出较低的评价。

第二种情况,少部分人完全不懂得其中的门道,于是附和道“真杰出啊!”、“真好!”、“真厉害!”、“伟大的作品!”、“Bravo!”、“多么优雅”……

第三种情况,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者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再或者是他们之间有利益瓜葛……总之,他们不愿意用伤人的话刺痛作者。有的人选择置若罔闻,有的人选择奉上违心的夸赞

不得不写

· 阅读需 6 分钟

日记

最近整理杂物间,发现了小时候的日记本,那时候的日记格式普遍是:

                                标题
日期:xxxx年x月xx日 星期x 天气:xx
(内容)

这引发了我最近的一些思考——为什么要写“日记”呢?我是指“为什么要把文章,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与之对比,在今天,我已经习惯写博客(Blog)。以“话题”的方式写文章,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像日记一样,记录自己每天的行踪。

如果以日记的形式写作,大概率会得到:

                             日记第1757篇
2025年6月4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早上起床很晚。
起床后快速洗漱之后,我坐到了钢琴面前,弹了几个小时。
感觉无聊之后,我开始打游戏。
玩了几个小时,我感觉累了,于是开始看互联网媒体的视频。
快递站大概8点就关门了,所以我赶在7点半的时候出门拿了快递。
晚上的我又开始和钢琴搏斗。
深夜,我已经过度疲惫了。躺在床上刷了会手机。
最后因为太困睡着了。
真是充实的一天。

老实说,这种日记非常无聊,也没有叫人看下去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经历放在别人身上也完全成立。

假如20年后回看这篇文章,我只会感到陌生。因为我根本不记得这一天具体做了什么,而这些事也很可能也是不重要的。我们总不能日复一日地写日记,仅仅是为了以此铭记众多文字中有趣的那几天吧

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是无聊的,但他们的灵魂可以很有趣

例如我本人,就有着极其无聊的生活。整年里也很少能出门旅游几次,几乎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我每天在做的事,除了我自己,也许只有耶稣知道(但是上帝死了)。

2999的课程

· 阅读需 2 分钟

一年前的八月,我对车尔尼练习曲,有着更精准地理解时。我激动地和一个朋友说:“车尔尼的练习曲真是全面,我可以搭建自己的教学系统了!”。

我本以为他会好奇我取得了什么新奇的理解。

可是他和我说“以后可以出一个xx钢琴大师的车尔尼599教学,可以卖2999元一套!你要发财了。”

那一刻我真想掐死他